关于经、传和古文、今文的称谓,历史清革较迅”经”,作为典籍解释,出现于战国后期,到议代科般把儒家典籍称为“经”、并盛行“经学”如:“诗,书、.易,礼、乐,春秋”等儒家典籍称为“六经”后世历来被尊崇为典范的著作称为经。把解释经文的书称为“传”。如“周易”,汉人把周易中的卦,爻辞称为经,把成书于战国以后解释经文的彖、象、系辞、说卦等所谓“十翼”称为传,即“易传”或“大传”。
汉代传经严守师法和家法,把凭记忆、靠背诵,口耳相传下来,并用汉代通行的隶书记录下来的传本,称为今文经;把从孔壁中或地下挖掘出来的用先秦六国篆文书写的,称为古文经。因古文经的传授不大可考,所以今文经是汉初靠口授记录下来的,所以古文个学家则斥今文经是秦火残缺之余、抱残守缺。因此在汉代经学上形成了今、古两派之争。(隋唐之后,的确也出现过冒名、托古之作合)经学上的今古文之争一直沿续到清代。
《周 易参同契》目前流传 的版本,大体也是依上思想、分为今、古文两种。一种是所谓师承有绪,由魏伯阳传徐从事,淳于叔通,由淳于公诸于世。后蜀彭晓作注的《周易参同 契通真义》和宋朱熹的《周易参同契考异》流传较广。由于《参同契》在汉代学术上有特殊的面目和独立价值,加之文章极好,寓义宏深,古奥难通,流传出后为之作注的很多,约有四十多家。其中也有《古文参同契》,即按四言、五言、散文文体分类的传本。关于《古文参同契》,自明迄今学术界也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从文体上分,四言文是魏伯阳的原著,即“经”。 五言文是徐从事笺注,赋乱辞及歌为《三相类》或称《五相类》是淳于叔通的补遗,即所谓“传”是古本:另一种意见认为《古文参同契》文词颠倒,是明杜一诚的托古“伪造“孰是孰非?尚难定论。我们认为,对今天的读者来说,没有必要化大力气去考证分辨,流传的两种版本可以对照阅读,目的在于学习理解前人修炼内丹的理论。
《参同契〉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系统论述修炼金液还丹(即今所说气功)的经典著作,被后世称为“丹经之祖”、“万古丹经 王”。《参同契》文词精美,奥雅难通,作者通过自己练功的深切体会,对修炼之法借用《周易》卦象爻象的阴阳变化和乾坤、坎离、水火、龙虎、日月、铅汞、男女、夫妇、炉鼎等反复比喻,以有象比无象,以有形喻无形,千百比喻。曲尽其说,隐喻真气在人体内升降变化运转的规律。因历史的局限性,古代修炼内丹术多秘而不传,即使传授也多为口授心传,多设比喻,其要领不予点破,计学者自己去领悟其中奥秘,因而给后学带来了许多困难,就连南宋大学者朱嘉读后也不得要旨,发出“《参同契》为词艰深,使入难晓”“异时每欲学之, 而不得其传、无下手处,不敢轻议”的叹息!
《周易参同契》大旨是参同大易、黄老、炉火三家理法而会归为一,能妙契大道 周易指《易经》,即借用易的原理来论述炼丹术,彭晓解《参同契》为:“参,杂也,同,通也,契。合也。谓与诸丹经理通而契合也。”宋俞琰解“参”为“三”,意谓大易、黄老、炉火三道相通其理皆通。《 参同契》中除道家炼内丹术语外,还涉及到“五行”、“象数”、“纳甲”,“十二消息”“卦气”等汉代易学中常用术语。虽然《参同契》后世注释本很多,对理解《参同契》有帮助,但仍然是以喻解喻。如果不明汉人易学中的术语和意义,读《參同契》原文依然会有若览天书之感,因此应结合读《周易》,特别是汉人易学著作。可喜的是,随着气功科学的发展,许多有练功体会的学者,用现代气功语言对《周易参同契》写出了一些新的注释和译释本,为我们阅读古典气功理论专著《参同契》提供了方便。
本文来自颜南子八字算命网,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nkj11.cn/bzsm/3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