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柱八字网 > 称骨算命 > 都觉得满清皇室取名字很奇怪,其实这其中有个规律,很多人不知道

都觉得满清皇室取名字很奇怪,其实这其中有个规律,很多人不知道

  稍微对中国家庭文化有所了解的朋友都知道:凡是有一定历史文化底蕴的大家族,基本上都有按字排辈的传统,以便规范记录子孙后代的传承。按字排辈主要在同姓同族或同一支系宗亲的男性中实行,即每一代人的名字中都带一个相同的字。

  就包括孔孟在内的一些“大姓”,在为新生儿取名时往往要“犯字”。一些大型家族的有名望者,往往会摘选一句最能代表家族特点的名言,令后世的子孙在取名时从该句中犯字,世代流传,这是我国汉文化中的一部分。甚至于,在满清宗室的取名规则中,我们亦能看到该风俗。

  都觉得满清皇室取名字很奇怪,其实这其中有个规律,很多人不知道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清朝宗室的“犯字”规矩。

  1644年,清室入主中原,开始了对中原大地的统治。顺治帝自幼接受儒学教育,所以顺治开启了清帝汉化的开端。自顺治之后,清朝宗室子弟的姓名便开始遵循儒教的传统。顺治皇帝总共有八个儿子,除了刚出生便夭折的皇四子之外,其余皇子的姓名分别为:牛钮、福全、玄烨、常宁、奇绶、隆禧、永干。从这些姓名的含义上来看已经接近汉化。

  到了康熙时期,清宗室子弟姓名汉化的迹象就比较明显了。康熙的汉化程度是比较深的,所以继康熙之后清宗室子弟的名开始遵循“首字相同”的原则,此外还要遵循末字“偏旁相同”的原则。我们知道,康熙的阿哥们都叫“胤某”,且末字都带有示旁。如:胤禵、胤禛、胤礽等。胤禛继承大统之后,考虑到姓名的避讳,便开始禁止同辈的兄弟使用“胤”字,将其他兄弟的名字均改为“允某”。

  不过也有例外,怡亲王胤祥与雍正的关系比较密切,所以在其死后被恩准使用“胤”字。雍正帝的子嗣,亦遵循康熙定下的取名原则。所有雍正的皇子,名字均为“弘某”,如:弘晖、弘昀、弘时等。说到这或许有朋友会问,既是如此,为什么乾隆帝的名字叫“弘历”呢?“历”这个字并无“日”字旁,难道他是个特例吗?并非如此,“历”字的繁体写法是“曆”,依旧符合康熙定下的取名原则。

  都觉得满清皇室取名字很奇怪,其实这其中有个规律,很多人不知道

  1735年,乾隆皇帝继承大统。

  不同于他的父亲雍正,乾隆在姓名方面并无讲究,所以也没要求自己的兄弟改名,允许他们保留“弘”字。自古以来,避上讳都是惯例,乾隆允许同辈使用同字的做法是比较罕见的。乾隆皇帝总共有十七个阿哥,其中,有三个在取名之前夭折了,其余皇子均名为“永某”。乾隆的皇子,名字里的末字都有“斜玉旁”。后世普遍认为,斜玉旁是“王字旁”,这种说法是不严谨的。

  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出,康、雍、乾这三位皇帝在为后代取名时,取名原则均尊奉康熙时期的原则,但所犯的字却是自己定的。皇六子永瑢向太后进献《岁朝图》时,乾隆帝十分高兴,所以在图上题字“永绵奕载奉慈娱”。从这以后,清宗室的命名原则便被敲定下来,所有子孙的名字都要从“永绵奕载”中取字。

  乾隆帝退位后,十五阿哥永琰继承大统,是为嘉庆皇帝。一般来说,皇帝的名字普天下都要避讳,乾隆朝的情况实属例外。嘉庆对待兄弟比较宽仁,他觉得让所有弟兄改名这件事太过麻烦,所以便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颙琰”,所以嘉庆的兄弟们依旧叫“永某”,无需改名。根据父亲留下的取名原则,嘉庆的子嗣均叫“绵某”,而末字则均使用偏旁“心”。

  都觉得满清皇室取名字很奇怪,其实这其中有个规律,很多人不知道

  公元1820年,皇子绵宁登基,是为道光皇帝。道光帝考虑到宗室传续的问题,在祖父乾隆所确定的“永、绵、奕、载”基础上,增加了“溥、毓、恒、启”四个字。毕竟,若按照乾隆的取名原则,遇到五世同堂的情况,便会出现曾孙与曾祖犯同字的情况,未免不妥。道光帝的儿子,均叫“奕某”,末字使用绞丝旁。

  不过因长子、次子、三子先后夭折,道光帝觉得是他们名字里的绞丝旁出了问题,于是便将四阿哥之后的皇子名改为使用言字旁。咸丰上台后,在“永、绵、奕、载、溥、毓、恒、启”这八个字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焘、闿、增、祺''四个字。后来溥仪又增补了十二个字,分别为“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

  我们知道,辛亥革命过后溥仪逊位,清朝国祚终止。中国再无皇帝,所以毓、恒、启、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这些名字便成了普通的族名犯字,应用于艾氏,也就是先前的爱新觉罗氏。

  参考资料:

  【《中国按字排辈的传统》、《清朝帝王世系表》】

本文来自颜南子八字算命网,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nkj11.cn/cgsm/2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