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双亡的陈粹芬,自从1891年认识了比自己大七岁的孙中山之后,在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一直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她经常给革命同志洗衣做饭,传递密函,甚至从事秘密运送枪支弹药之类的地下工作,是革命先驱孙中山的第一位革命情侣。
电影《夜·明》
而在马来西亚开拍的电影《夜·明》,讲述的就是孙中山的革命伴侣、福建奇女陈粹芬的传奇经历。
在孙中山的生命历程里,有一位很重要却长期被遗忘的女人,就是陈粹芬。
陈粹芬生于1874年的9月23号,籍贯是福建厦门同安人,她原名叫做香菱,又名瑞芬,因在家里排行第四,又被人称作“四姑”,据说福建同安的爱国侨领陈嘉庚还是她的侄儿辈。
而陈家父亲是位民间医生,于鸦片战争五口通商后随厦门商人来到了香港谋生,住在新界屯门,因为父母早逝,陈粹芬也因此养成了吃苦耐劳的性格,1891年的8月12号,正在香港西医书院读书的25岁的孙中山,在香港屯门基督做礼拜时,经革命党人陈少白介绍认识了17岁的陈粹芬。
陈粹芬
二人一见如故,颇有相见恨晚的意思,每每聚在一起,都有倾诉不完的话,初次相见,孙中山就向陈粹芬表示要效法洪秀全、石达开,推翻满清,陈粹芬被孙中山的豪言壮语和革命志向所折服,毅然决然的追随孙中山先生,加入了革命的行列。
他们双双坠入爱河,开始在香港屯门附近的红楼租房子同居,共同筹划反对腐朽的清政府,打算一通奔赴革命,而此时的孙中山,已有了家室和妻子卢慕贞,他的长子孙科也在这一年出生,他与陈粹芬爱得热烈,全然忘记了家中的妻子。
当时孙中山的战友陈少白、尤列、陆皓东、郑士良等多在夜间乘小船来与孙中山聚会,商谈推翻清朝的大计,因此,陈粹芬后来称这座红楼为“革命民主的摇篮”
1892年的7月份,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五年学习期满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接受教育长英人康德黎颁发的第一名毕业证书,毕业后,孙中山在澳门行医,以医术高明并对贫穷病人免费施诊,因此来看病的患者络绎不绝,这也使得孙中山遭到了葡萄牙籍医生的排挤,孙中山被迫把诊所迁去了广州,陈粹芬也跟随他一起去了广州,孙中山表面行医,实为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陈粹芬与他形影不离,并成为了孙中山的革命助手。
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遭拒后,毅然决定采取革命行动,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和“振兴中华”的口号。
1895年又在香港成立兴中总会,与陆皓东等筹谋10月26日(重阳节)在广州发动第一次武装起义。
陆皓东在长提运军火时被清军查获,被捕入狱,幸而,由陈粹芬管理藏下的一匹短枪等武器和弹药因分散安放在广州珠江南北各处没有暴露。
陈粹芬、孙中山
当她得知陆皓东被捕后,为了保护孙中山的安全,就同孙中山藏匿到亲友家中不回诊所和原住处,陆皓东被害后,清政府重金悬赏通缉孙中山,陈粹芬又和孙中山深夜化装逃出广州,次日同尤列等乘小舟经顺德往香山唐家湾澳门一个葡人朋友菲南士家暂避,同时派人送信到孙中山家乡翠亨村通知卢慕贞带着儿子孙科,和全家人一起去澳门躲避。
此时的陈粹芬随着孙中山和郑士良、陈少白等人去了香港躲藏,再辗转日本,到了日本后,孙中山又往檀香山经美国赴英国,一路在华侨中进行革命宣传,陈粹芬则独自留在了日本。
1896年的10月,孙中山在伦敦被清政府驻英使馆拘禁两周,脱险后在英国考察至1897年8月间经加拿大到日本与陈粹芬相会。此后,陈粹芬又随着孙中山转涉流离,经历了许多苦难。
这个时期中国革命正处于低潮期,清政府用软硬兼施的手段,对孙中山通缉和诱降,陈粹芬极力掩护孙中山,以夫妻名义和他生活在一起,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使得孙中山在流亡异国的艰辛岁月里,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慰藉和鼓励,生活上也得到了周到的照料。
在日本期间,陈粹芬除了照料孙中山外,还热情的接待来访的革命党人和日本友人,为革命党人烧饭做菜、洗衣服,不辞辛劳,当时一大批人如胡汉民、居正等人都受到了陈粹芬的照顾,革命党人都亲切的称呼她为“四姑”,陈粹芬却谦虚的表示自己只是个煮饭婆。
陈粹芬、孙中山
而关于陈粹芬对孙中山的照顾,宫崎寅藏的妻子宫崎槌子在她的回忆文章《我对辛亥革命的回忆》中写道:“在照顾孙先生日常生活的那位中国妇女同志,真是个女杰,她那样用长筷子、张着很大的眼睛、像男人吃饭的样子,革命家的女性只有这样才能担当大事,你看她声音之大,应该像她看齐”,这段话是称赞陈粹芬的,同时也是宫崎槌子勉励弟媳说的话,陈粹芬也确实是对孙中山可谓是付出了全部的心血。
1910年12月10日,前往欧洲宣传革命的孙中山,在从埃及苏伊士运河写给与原配女儿孙蜒、孙婉的家信中写道:“爱女蜒、婉收看:父今晚行走到第四个埠,即苏伊士运河,再六日便到步矣,可告两母亲知也。”
孙中山在家信中所说的“两母亲”,指的就是孙中山的原配卢慕贞和与卢慕贞住在马来西亚槟榔屿的陈粹芬,由此我们可以知晓,陈粹芬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不算是孙中山的妻子,而是旧风俗的妾。
1915年10月25日,孙中山与原配夫人卢慕贞离婚后与宋庆龄在日本结婚,而跟随孙中山奔波多年的陈粹芬,在与孙中山“分离”之后,一直随原配居住在澳门风顺堂4号,因为没有孩子的缘故,她把卢慕贞的两个孩子视为亲生骨肉,这两个苦命的女人,在人生中的后半段互相依偎取暖,也在心中惦记着同一个男人。
据国民党元老邓家彦回忆起孙中山与陈粹芬的关系,他是这样说的:“总理寓横滨时,妾四姑随之同居,善烹饪,个性温柔,后亦遣离,民国6年,总理返粤护法,住士敏土厂,不得入,伫立遥望,总理闻讯,登阳台,频挥手令离去,嗣后马湘语人如此,马任总理之侍卫,因得亲睹此幕也。”
陈粹芬(右二)
至于孙中山在男女情爱方面严格遵守基督教一夫一妻的规定,也是他在与宋庆龄结婚之后的事情,1918年10月17日,孙中山写信给远在英国的恩师康德黎,他在书信中表示说:
从您最近的来信,我发觉你还没获悉三年前我在东京第二次结婚的消息,我的前妻不喜欢外出,因而在我流亡的日子里,她从未有在国外陪伴过我,她需要和她的母亲定居在一起,并老实劝说我按照旧风俗再娶一个妻子,但我所爱的女子是一位现代女性,她不能容忍这样的地位,而我自己又离不开她,这样一来,除了同我的前妻协议离婚之外,再也没有别的办法了。
而在孙中山与宋庆龄成婚之后,陈粹芬就成了一个多余的人,她不像卢慕贞那样同孙中山是夫妻关系,也不像宋庆龄那样得孙中山喜爱,她的身份十分尴尬,这使得她只能离开孙家,远走南洋。
在南洋时期,陈粹芬与人合伙做生意,经营了一个橡胶园,靠着橡胶园,陈粹芬的生活颇为富贵,可是她仍旧保持着俭朴的生活,在她孤寂的时候,她抱养了苏氏华侨的幼婴作为养女,并给孩子取名为孙容,这个孩子的名字,也是为了纪念她和孙中山之间难忘的感情。
后因橡胶园经营失败,陈粹芬又陷入到了拮据的生活中,她的收入来源主要靠华侨、老兴中会员、同盟会员、国民党接济。
1925年的3月12日,在南洋的陈粹芬闻得孙中山逝世的消息,她失声痛哭说:“我虽与中山分离,但心还是相通的,他在北京病危期间,我几乎每天晚上都梦见他在空中飞翔。”
此后,为了悼念孙中山,陈粹芬在槟城设坛遥祭七天,她和孙中山深厚的感情,异乎寻常,也在当地被传成了佳话。
陈粹芬、卢慕贞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陈粹芬应时任行政院长孙科(原配卢慕贞的儿子)的邀请,带着养女孙容入住孙科的广州家中,在此后的五年里,她悉心照料孙科的儿子孙治平和孙治强,使得他们先后考取大学,对于孙家的子女来说,陈粹芬就是第二个母亲,他们亲切地的称呼她为“南洋婆”。
1936年蒋介石南下广州,为答谢陈粹芬早年的革命贡献,亲自委托司法院长居正给陈粹芬送了十万元的养老金。
1937年,陈粹芬的养女与孙中山的侄儿孙乾相爱,考虑到两个人之间没有血缘关系,孙科便建议孙容恢复原来的姓,并改名为苏仲英,孙容也觉得有理,后来她和孙乾远赴意大利留学结婚。
正是因为养女的这段跨代婚姻,陈粹芬像大部分从一而终的中国传统女性那样,取得了生是孙家人,死是孙家鬼的正统待遇,孙中山的胞兄孙眉承认陈粹芬为家族一员,给了她名份,待她很好,族人称呼她为陈夫人,卢慕贞也与她情同姐妹。
也就是在这一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住在广州东山的陈粹芬不顾年老的身体,去做了抗日的后援,她四处宣传抗日救国,认定抗战必胜,她还为抗战中所出生的外孙们取名为必胜、必兴、必达、必成、必立,借此来表达她对中国抗战必胜的信心。
晚年时,陈粹芬对自己的革命经历看得很淡,她说:“我跟孙中山反对清,建立了中华民国,我救国救民的志愿已经达成,我视富贵为浮云,中山自伦敦蒙难后全世界华侨视他如人民救星,当了总统后,贵为元首,崇拜者众多......我自知出身贫苦,知识有限,自愿分离,并不是中山弃我。”
而谈起孙中山和宋庆龄的结合,陈粹芬也表示感到欣慰,她觉得宋庆龄是个贤内助,孙中山娶了她之后诸事顺利,自己应当为他们祝福。
陈粹芬
1960年10月21日,陈粹芬在香港去世,享年88岁,由于种种原因,家人对她丧事打理得极为简单,不登报,不发讣告,他们匆匆的买了一块地,将陈粹芬安葬于香港九龙荃湾华人永远坟场。
1986年,女婿孙乾从美国回到香港,收拾岳母陈粹芬与妻子苏仲英的遗骨,从香港迁回翠亨村孙氏墓地安葬,陈粹芬也正式成为了孙府的“家里人”,她的墓碑上是这样写的:孙陈粹芬夫人之墓,婿孙乾率外孙必胜、必兴、必达、必成、必立建立。
陈粹芬作为一个长期被人遗忘的革命女性,本来是不被大众知晓的,近年来,史学界在研究孙中山时大胆提到她对中国革命所作的贡献,给了她一个公平的历史地位。
新加坡已将当年孙中山与陈粹芬多次入住过的晚晴园整修一新,辟为“孙中山南洋纪念馆”,马来西亚槟城孙中山同盟会故居“庄裕荣”也对外开放。
电影《夜·明》将陈粹芬与孙中山的关系搬上荧屏,这是对历史的尊重。
本文来自颜南子八字算命网,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nkj11.cn/czsm/2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