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发展到清代,进入了一个大调整期和总结期。按照梁启超先生的看法,清代学术的繁盛有点像欧洲文艺复兴,即用新的资料新的方法来重新审视自上古传下来的经典。在层出不穷的大家中,有的是百科全书型的,有的专攻一个领域,各有斩获。在礼学方面,黄以周的贡献很大。国学大师章太炎在《黄先生传》中对黄以周的学术作了较为全面的评断,指出黄氏是四明之学的代表人物。
黄以周,字元同,号儆季,又号哉生,浙江定海人。大学者黄式三之子。这位黄式三,字薇香。贡生出身。以孝行著称,有次黄式三赶着去参加乡试,恰好老母在家暴病而亡,他十分哀痛, 持丧以礼,誓不再应乡试。后来父亲又去世,更坚定了他服丧守孝的决心。服丧需要一定的仪式,但好多礼记等古书记载的东西已不可考,具体到怎么操作历代学者都有不同的说法。于是,黄式三干脆自己动手进行考证梳理,成为了这方面的专家。史书说他,“於学不立门户,博综群经,治易治春秋,而尤长三礼。论禘郊宗庙,谨守郑学。论封域、井田、兵赋、学校、明堂、宗法诸制,有大疑义,必釐正之。”黄式三著作很多,都传给了儿子黄以周。
再说黄以周,他“幼承父教”,以“传经明道”为己任。考中举人后,任浙江一个县的训导。后赐内阁中书衔。当时的江南学政在江阴创建南菁书院,聘请黄以周任来主持讲学达十五年之久,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
黄以周在学术上的贡献主要在礼学方面,治学方法以朴学的训诂、考据、勘误为主。他搜集汉至清代典章制度,撰《礼书通故》100卷,考释中国古代礼制、学制、国封、职官、田赋、乐律、刑法、名物、占卜等,纠正旧注不少谬误。《礼书通故》不仅是黄以周最重要的礼学著作,也是清代礼学研究最重要的成果之一。黄以周治礼以实事求是为宗旨,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为防止误以为是,黄以周有多种验证策略。有时以古今实践作为标准,有时以复盘推演?加以验证;有时又以贯通典籍作为保障。值得称赞的是黄以周考礼议礼,却没有沉溺于故实考订,而是关注现实,心系时俗,褒贬善恶。长期的礼学思想研究,使得黄以周对制礼之事亦有冲动,不时为古人之伦理窘境提供出路,为制礼提供理据。
另外,在《礼书通故》里,他对朱熹礼学多有征引。本着“实事求是,莫作调人”的学术立场,超越乾嘉以来汉宋门户之争,对朱熹礼学给予了正反两方面的客观评价,代表了清代后期礼学界对朱熹礼学接受与批评的高度。
在学术思想上,黄以周笃守家学,认为“三代下之经学,汉郑君、宋朱子为最。而汉学、宋学之流弊,乖离圣经,尚不合於郑、朱,何论孔、孟?”
清代讲学之风,起自顾亭林。顾氏尝云:“经学即是理学。”黄以周尊奉顾氏之训,“上追孔、孟之遗言,又以孟子学孔子,由博返约?,而未尝亲炙孔圣。其间有子思子,综七十子之前闻,承孔圣以启孟子,乃著子思子辑解七卷。而举子思所述夫子之教,必始於诗、书,而终於礼、乐,及所明仁义为利之说,谓其传授之大旨?,是深信博文约礼之经学,为行义之正轨,而求孟子学孔圣之师承,以子思为枢轴。”
除以治礼著称以外,黄以周还精通易学。他研究《易经》的宗旨是回归孔子,即孔子通过《易传》阐发的'道'。黄以周治易方法较为多样,既继承了象数易学、义理易学的传统,也有以礼治易、小学治易的独到之处。
黄以周活到71岁去世。
本文来自颜南子八字算命网,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nkj11.cn/qmcsdf/4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