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藩王名称的变迁,也体现着中国古代藩王权力和职能的变迁。
在整个封建王朝社会里面,藩王一直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之所以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是因为中国古代一直是一个皇权集中制社会,要求整个国家的权力应该尽量集中。
而无论是大臣还是藩王,都容易造成权力的分散。因为任何人只要有了那个职位,他必然就会掌控一定的权力。只要掌控了一定的权力,必然和皇权发生冲突。对于大臣的问题,皇帝是很好处理的,他只需要利用武力,收回大臣的权力就可以了。
但是对于藩王来说,却是很难处理好的。作为一个皇帝,他当然不想自己打下江山后,儿子们没有获得什么好处。在古代,建功立业“封妻荫子”的观念是很强烈的,皇帝当然也不例外,也想着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够共享江山。历史上像秦始皇那样,不给儿子们什么权力的皇帝,实际上是非常少的。
但是等到这个皇帝去世,新的皇帝继位以后,问题就开始出现了。因为新皇帝和老皇帝的儿子们,虽然也是亲戚关系,或者就是兄弟关系。不过,一来,他们曾经可能是一种竞争关系,在竞争的过程中,互相已经非常对立了。二来,老皇帝在分封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分封完了,新皇帝要封给自己儿子们,已经没有土地可封了。所以,新皇帝必然在那些老藩王们身上打主意。
不过,这其实是不好处理的。你不可能像对待大臣那样,硬性地把他们的爵位和封地都拿回来。你要是那样做,大家都会觉得你薄情寡义。但是不这样做,一来,自己的儿子们面临无地可封的窘境;二来,只要这些藩王们手中有权力,必然想着要做大。所以,削藩就成为历朝历代皇帝们十分头疼的问题,。
尤其在隋唐之前,削藩是一个大麻烦。汉景帝削藩不成,引发了“七国之乱”,汉景帝差点被推翻。汉武帝的时候采用“推恩令”的办法,把藩王们的权力和爵位封地不断分散,让每个藩王单个的力量变得很小,才稍微解决了这个问题。
不过到西晋初年的时候,藩王的问题又一次总爆发。司马家族从司马懿到司马师、司马昭,再到司马炎三代人的奋斗历程中,分封了非常多的藩王,这些藩王们都拥有土地和爵位。因此到了晋惠帝的时候,因为晋惠帝是一个傻子,所以所有的藩王都看到了机会,于是造反的事情风起云涌,“八王之乱”爆发。而八王之乱的爆发,也直接造成了好不容易统一三国的西晋政权的灭亡。
从隋唐开始,皇帝就认识到了,给藩王们分封土地,实在是一个非常麻烦的事情,是会引起很多冲突的问题。所以就改变了策略,不再给藩王们分封土地,而给他们封官。
但是给藩王们封官,其实也是有很大问题的。一方面,当官是得干事情的,藩王们显然不太愿意干事情。从小就生活在锦衣玉食里,要让他们像其他寒窗苦读上来的读书人那样,兢兢业业干事情,他们是不愿意的。另一方面,就算给这些藩王们封官,如果只是和其他官员们一样,似乎也没有体现出藩王们的尊贵。因此,那时候一个藩王就会给予很多的官职。从中央到地方的都很多。只不过他们仅仅有这样的官职,这个官职所代表的,只是他们的俸禄,他们是不用去干事情的。那些麻烦事,还都得由那些寒窗苦读上来的读书人来具体做。
还有一点,皇帝也不愿意让藩王们真正管事,管事也就意味着有权力,有了权力也就意味着有危险。如果一个藩王统领了好几个州,而这些州的权力都在这个藩王的手里,那么,这和进行土地分封,又有什么区别呢?到时候还是可能作乱。所以事实上,唐宋时期的藩王,他们的那些官职只是一些虚衔,除了具有领俸禄的作用外,实际权力是没有的。
本来这种方式其实还是不错的,不过在明朝的时候,发生了“靖难之役”,后来又有很多地方藩王造反。所以这样一来,皇帝又看出,让藩王到地方上去就藩,也是一件麻烦事,一旦他们居于地方,必然在地方上做大。因此到了清朝的时候,都把这些藩王们都放在京城,让他们住在京城周边。给他们的封爵,除了享受俸禄外,再没有其它权力了。
以前的封爵,是按照封地来取名的。给他们封在秦地,就取名为“秦王”,给他们封在“晋地”,就取名为晋王。但是现在封爵的取名,更多的,则是一种道德训诫的意思。比如礼亲王,自然是注重“礼”。“廉亲王”,自然是注重“廉”。
只不过,当藩王们集中在中央的时候,问题又出现了。比如清朝就发生过“九子夺嫡”的事情。如果藩王在地方上,这样的事情是肯定不会发生的,也没有机会发生。
总之,在封建时代,由于皇权制的特点,由于皇帝及皇家有足够的权力,因此藩王问题一直就没有很好解决。显然,要解决藩王问题,也就只有消灭皇权制了。
本文来自颜南子八字算命网,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nkj11.cn/qmcsdf/712.html